查看原文
其他

劳动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劳动午报 劳动午报 2023-07-24


“参加完学农活动后,孩子回家后居然给爸妈像模像样地做了一顿饭,我们感动得哗哗的。”一位家长这样总结孩子参加劳动教育之后的变化。


劳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

为什么能给孩子们带来

如此巨大的变化?

小午带您走进学校一探究竟~





北京市育英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劳动岗位
每个岗位都干得有滋有味

拖地、关门窗、养花、管维修……北京市育英学校一直坚持把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校内设置了岗位服务课程,通过校园日常劳动,学生可以学习到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三年级,育英学校采取班班实施、人人参与岗位服务课程的劳动教育方式。班级大小事务都设有岗位,数目多于学生人数,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岗位,并自己设计岗位名称、职责、标准、操作流程,以及入职宣言。班级将每个学生的岗位汇集起来,进行不同形式的公示。

早上来了收作业,中午去食堂收拾碗筷、擦桌子,放学后扫地、墩地,做值日,同学离开后关灯、关门窗、关电源……学生们各司其职,在岗位服务中体验,在劳动中创造。由于是自己选择的岗位,自己制定的标准,自己做出的承诺,学生们在劳动中特别认真,干得热火朝天。

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学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述职和评价,全班同学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三个维度对每个岗位进行评价,每个岗位服务的评价结果以等级和积分的形式记入学生综合素养,结果要在班上公示,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学生成长服务平台查询。每学期中,学生还要轮换岗位,增加体验范围。

在劳动后,每个人的收获都是满满的,通过体验不同岗位,他们理解到岗位工作无贵贱,认识到每个岗位需要承担的不同责任。劳动让学生学会基本技能,学会勇于担当,尊重普通劳动者,敬畏工作。

于会祥校长说: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实践基地。通过岗位服务课程的实施,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存在价值,有存在感就有幸福感,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从学生兴趣出发 让孩子爱上劳动

学农活,做烘焙,布置学校图书角等公共区域环境,帮助社区居民清理环境……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各种类型的劳动教育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一般性劳动、生产劳动四个方面。其中社会服务主要包含学生义务劳动、校内外志愿服务。一般性劳动则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常规值日。设计制作就是让学生学习烹饪、烘焙等技能。学校将烘焙课纳入学生必修课,聘请了专业大厨走进校园带领同学做传统美食。课程除了制作、品尝外,还包括了课后器具整理及卫生清理,学生在体验美食之余还能学到家政劳动的本领,感知父母的不易。

“从小学到现在,我感受了很多关于爱惜粮食的教育,但只有这次在学农活动中,我才真正感受了粮食的珍贵。我和同学割麦子、打谷子、碾面粉、蒸馒头,我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馒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晚饭时,当我和同学拿起馒头时,我们吃的速度比往常慢了许多许多。粮食真的来之不易呀。”经过一周的学农活动,一位学生在手册中这样写道。有的家长在学农活动后,专门给老师发信息说:“孩子一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去了超市,晚上给我们烘焙了饼干、蒸了馒头,炒了菜,这是第一次吃孩子亲手做的饭菜,我们特别感动,而且孩子做得有模有样!特别感谢学校的学农活动,给我们家长也带来了福利。”

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及时开展了线上活动,包括“贸大附中自主践行课堂”,通过“健康美食小达人”“我的房间我做主”等活动,提醒学生在家也不忘劳动,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因此我们的劳动课程会持续坚持下去,此外还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新的、有趣的劳动教育内容,真正让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主管副校长宋妍妍说,“学校计划下学期给学生们发放种植箱,让孩子们自己种蔬菜与花卉,之后我们还准备在收获季进行点评,让同学们一起分享劳动的喜悦。”






北京市东铁匠营第二中学

让劳动课帮助学生成就幸福人生

“让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非常重要!”北京市东铁匠营第二中学年级组长刘晶感慨地说。为此,东铁匠营二中专门召开“春种劳动,秋收成长”年级动员会,特意邀请后勤相关工作人员到会,并在会上为他们颁发了“校内劳动指导教师”聘书。

当天的会上,共安排打扫校园、清扫楼道、打扫卫生间和水房、中午帮厨四项,老师做完动员后,学生自愿报名,全年级学生最少的报了两项,最多的报满四项,服务后学生还认真填写了志愿服务任务单。

初二上学期,学生们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一次体育课踢球时,他们看到地上落叶过多,容易打滑造成意外伤害,教师就引导孩子们清扫落叶。其他教师看到后,也及时挖掘落叶资源,进行自己学科的特色教育: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古人赞美落叶的古诗;美术老师让学生收集喜欢的落叶,分小组绘制落叶画;历史老师精心设计图案,指导他们尝试落叶剪纸。

余下的落叶怎么办?有位女同学提出“不如埋在教学楼后面的空地当肥料,下学期咱们可以种菜”,她的想法立即得到所有同学的支持。经过多方打探,刘晶听说北京市环境教育机构有一个“堆肥项目组”,可以为组内成员提供免费的技术和物质支持,为此学校积极准备各类材料,学生们对劳动的渴望最终打动项目组,学校成功入围。

学生们不惧课业劳累,连续两周利用班会时间开荒、铺肥、挖垄,就算汗水浸透校服,还是埋头苦干。经过大家努力,一块1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地竣工了。

接下来连续几周的班会课,成了学生们紧张初三学习生活中的放松课。他们争着切菜、拌料、学习腌制,家长们也再次提供技术支持。学生们还完成化学探究题:上网搜集各种泡菜亚硝酸盐产生到消失的时间曲线图,在腌制泡菜的同时也关注到了食品健康问题。






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

巧借“外脑”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是一所社区学校,面对校园占地面积不大,门前空间有限的条件,学校因地制宜,巧妙借助社会资源,引入“外脑”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花园村二小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仅有一墙之隔,不少学生家长就在那里工作,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开展了二十多年的劳模本科教育,劳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2019年底,花园村二小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本校劳动教育有序深入地开展。双方决定共同成立劳模大讲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每年定期选派劳模本科班学员到花园村二小举办讲座,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宣讲活动,并组织青年宣讲团、大学生艺术团来学校进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宣传推广活动。同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刘丽红还受聘担任花园村二小劳动教育指导专家,在课程规划、师资培养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和指导,并在二小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疫情常态化形势下,为了在校园防疫与正常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学校想到了线上活动的办法,下学期将为劳模宣讲现场录像,在线上组织全校学生观看,这样既避免聚集,也不耽误主题教育的开展。劳模大讲堂不仅要求学生聆听,还会组织教师参与,共同接受劳动教育。

除了利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教育资源外,花园村二小还利用家校共建平台,将劳动教育纳入家校一体化共建体系,成立了“3E”导师课堂,邀请在职业领域工作突出、有专长有授课经验的家长担任导师,定期为本班级、年级乃至全校学生上课,不仅引领学生深入认识不同职业,进行职业规划,而且让孩子们了解到家长在工作中的不易和付出,向家长们学习劳动优点。

“3E”导师课堂得到家长的广泛支持,报名的达到三四百人,涉及天文、自然科学、金融、中医等不同领域。家长们每月来校一次,轮流制定主题,讲课内容既生动又贴近生活,学生们都非常爱听。

为此,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劳动教育分为几个阶段,比如低年级学生要学会收拾书包、系鞋带、叠自己衣服;中年级学生应该会扔垃圾、扫地刷碗、洗内衣;高年级学生要走向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刘铁马表示:“学校不要求学生做得多么完美,而是通过这些举动,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形成劳动意识,通过常年的实践,培养好劳动习惯。”






丰台区纪家庙小学

特色“花文化”培育“劳动美少年”

仙人掌、马蹄莲、万年青……温暖的花房,郁郁葱葱的各色植物,在冬日里尤其让人赏心悦目。这就是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小学用“花文化”教育理念构建的特色课程。

“这些花从选材、种植、移苗到养护阶段都是由学生们来完成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得到提高,体验劳动的乐趣及成就感,也让他们逐步形成努力求知、细致严谨、合作探究的良好科学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纪家庙小学德育主任李季介绍,学校地处闻名遐迩的花乡地域,因此学生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才优势,以花卉为科目,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研究开发了《花卉》校本课程。

为了开设好这门校本课程,学校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成立了“校本课程研究指导教师小组”,通过走进花卉生产基地,走访花卉种植从业人员,开展互动交流,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的办学理念,即学校的“花文化”,基于每位师生都是一朵花的隐喻,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会在纪家庙小学这座百花园中得到精彩绽放。在学生方面,教师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做到“对每朵花都进行独特培育”,使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绽放出自我精彩。

为了开展好以花卉为主的劳动技术课程,学校着手建设了教学植物园,还配备了与学校花卉教材相配套、学生又乐于研究的植物。与此同时,为了做好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不仅配备了专职劳动技术活动教师授课,还从花卉大观园里请来专家,确保课程实施到位。

一方面,根据课程计划每周上一节课,但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安排,如对部分调查型、采访型的任务,提倡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

另一方面,在劳动技术课程的实施中,紧紧围绕“整体规划、专业教学、个性发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路,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低年级侧重于对花卉的认识,中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对“花卉的欣赏与初步探究”,高年级的学生要开展对“花卉的研究”。

如今,该校的“花文化”劳动教育体系正在日趋完善。在开发花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学校陆续开发了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校本课程50多门,形成校本课程体系。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劳动,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学校在“花样美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专门设立了“劳动美少年”荣誉勋章。





海淀区西苑小学

以志愿服务劳动助推学生融入社会

在海淀区西苑小学,校园内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推进该校劳动教育的一大动力源。一批批学生志愿者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忙碌于校园内、班级里等公共场所,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全校师生安全有序地学习、就餐。

午餐时间,在三年级一班教室内,轮到分餐的小志愿者们戴好口罩,头戴厨师帽,身系小围裙,胳膊上带着小套袖,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提桶,有的摆盘,有的分餐。学校劳动项目核心成员马青翠主任介绍,这就是“班级分餐员”项目。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志愿劳动中来,“班级分餐员”岗不固定分餐员,学生自愿认领,自由组合成小组,明确自己在组内的职责。“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马青翠说。

据了解,西苑小学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志愿活动,目前共设有“校园讲解员”“班级分餐员”“体育器材分发员”“校园安全检查员”“图书借阅员”等10余个志愿岗位,学生自愿主动认领,并通过考核竞争上岗。

除了“基于学校的志愿服务”,西苑小学还有“基于家庭的志愿服务”和“基于社会的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服务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庭志愿服务是以“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同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学校提供了适合家庭参与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每个家庭结合实际选择,包括故宫志愿讲解、平安地铁志愿服务、爱心捐助、慰问孤寡老人、照顾自闭症儿童等项目。

此外,学校利用周边资源,形成以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为核心的“五园一馆”立体化志愿服务课程,利用综合实践课、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进入公园进行志愿讲解。为了更好地依托志愿服务推进劳动教育,学校还编写了《我是小导游》《毛泽东在双清——西苑小学学生读本》《海淀公园——我的第二课堂》《走进皇家园林》《西苑小学志愿服务评价手册》等社会劳动实践教材。



来源:劳动者周末

编辑:宁林林

往期推荐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北京工人”客户端↓↓

喜欢的话请点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